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赵凤岐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【艺术人物】赵凤岐:哲学的回归

2015-02-05 09:46:50 来源:雅昌艺术网专稿作者:刘爽
A-A+

  

赵凤岐在创作中

        赵凤岐的山水画卷,总是想传递给观者欣愉、清朗气息。他总觉得,真正的修养是令人舒适的。

  赵凤岐,1969—1973年从师于赵望云先生,学习中国画山水。1977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,从师于颜文梁、杨祖述、周本义、丁加生、全山石等大师。同年就职于陕西省艺术学院(原西安美术学院、西安音乐学院合称)。至今,为陕西省艺术学院教授。许多优秀作品被中外企业、美术馆、艺术院校、精英人士所收藏。

暮色寒雾

  山水总归诗格秀

  西画是科学,讲求光线、比例、色彩等客观外在;而中国画为哲学,更重视精神内核和综合学养的体现。

  年轻的时候迷恋西画,对于技法分外着迷,画速写,画风景,甚至为画不好水粉画而哭过。那时候在上海戏剧学院学舞台美术,接受诸多洋派的见识。因此,也养成了有别于北方同行的绘画和生活习性。着迷速写和水粉油画,着迷新鲜的异域知识,勤奋到出了速写和水粉画集。喝下午茶,作画的空间一定清洁有序。

  后来追求情调和技术的轻巧融合。画面里清雅云烟可持久回味。

  再后来,几乎不再着迷西画,而彻底回归了水墨宣纸上的造境。回归了哲学。

  中国画是养心的,青年们忙着叛逆和寻找,沉下来总是难的;中国画又太博大,一出笔,综合修养立现,你的学养,你的书法水准,你对文化的研究,你有无音乐的素养,全在笔下。而,这些,是需要时光的积淀的。可以说,国画,是岁月的艺术。越过世事,更向往清浅禅心、举重若轻、云淡风轻,精神的丰盈化作氤氲的水墨气韵。

  赵凤岐越过岁月的迷雾,皈依到中国画的门下。他品茗,听音乐,看旧诗词,挥墨山水。不讲究主题,不追求勤奋,随性而为。依然会琢磨艺术这件事,试图下个赵氏定义。

  赵凤岐后来主攻山水,里面有恩师赵望云的传统影响,也有上戏受到的西画启发。有中式气韵,还有透视光影。但终归是中式的。他喜欢清代才子纳兰容若的那句:山水总归诗格秀。山水画的评判标准,总是和诗意、格调、美相关的。这是中国画的秘密和魅力。

  关于传统国画,如同国学,人们总在争议,它还适应时代吗?是否走到尽头,失却了再生之力?甚至怀疑其为即将死亡的艺术。关于这点,赵先生很清醒。他说,持此观点者,多为未将国画吃透,未补课传统文化者。国画的素养太渊博,是养生和养心的,水墨艺术的魅力是和时代同步的。

  中国画是哲学,哲学不会消亡于时代。

 

 

清谈

  生命里的钟子期

  伯牙断琴,因为没了钟子期。

  赵凤岐创作激情持续,因为有了薛西平。

  从商业角度说,薛平西是赵凤岐的资助人,为他办画展,出画册,做个人工作室。给赵凤岐专注创作提供全部保证。

  从友谊角度讲,他们是知音。薛先生欣赏赵先生的作品,赵先生懂得这份情谊。两人经常在画室清谈,或者一个作画,一个写书法。薛先生平时忙于生意,在这里,开始迷恋艺术,也找到了艺术带来的心灵安宁。

丹芬沟

  如同,赵先生的恩师赵望云得到大人物冯玉祥的赏识,成名于江湖。

  赵望云先生是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,其艺术成就令人瞩目。在赵凤岐的少年时期,在北大街那个安宁小院落,里面住着赵望云、石鲁这样的骄雄。那个院落叫美协,赵凤岐就是在赵望云的桌边,在石鲁的言谈里成长的。至今他还记得,赵老先生教诲他:绘画手不能生,要天天手不离笔;而石鲁先生说:不要画太多,思考的时间要多。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,却同样受益。

  纵使,赵望云和石鲁不是赵凤岐的钟子期,但,是他的伯乐和恩师。

  赵凤岐和他的绘画,还有他的钟子期,继续着山水总归诗格秀的水墨时光。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赵凤岐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